2017年4月26日是我國第10個“全國瘧疾日”👩👩👧,今天我們來了解出境旅行預防瘧疾的相關知識。
瘧疾是一種傳染性寄生蟲病,是由瘧原蟲通過蚊子傳播並寄生於人體所引起的🧖🏽♂️。
感染人體的瘧原蟲主要有:間日瘧、惡性瘧🤏🏻、卵形瘧和三日瘧四種👷🏻♀️。近年來,還發生了人們因受到諾氏瘧原蟲(東南亞一些森林地區發生的猴瘧疾)感染而罹患瘧疾的一些病例。
瘧疾的臨床症狀主要包括:發冷、發熱🧊、出汗🙍🏻♀️、全身酸痛等,有時還伴有貧血✡️🤱🏽,嘔吐👎🏽、腹瀉、咳嗽𓀏。通常在蚊子叮咬後10-15天顯現。
病情嚴重的患者還會出現譫妄、昏迷和休克,以及肝、腎功能衰竭📋,如不及時救治,有可能因病情延誤而危及生命🧜🏻。
瘧原蟲如何在體內“作威作福”
蚊子在吸人血時,其唾腺中瘧原蟲子孢子隨唾液進入人體末梢血液🙆🏼🧹,30分鐘內隨血液進入肝臟內發育增殖成熟,破裂肝細胞💣,增殖的裂殖子釋入血液。瘧原蟲在此期所需時間從6-12天不等🧑🏽🦲。
進入血液的裂殖子部分被吞噬細胞消滅,一部分在數分鐘侵入紅細胞增殖發育成熟,破裂紅細胞,釋放出裂殖子。破裂的紅細胞碎片、裂殖子和瘧色素等進入血液🧑🏼🚀,引起瘧疾發作👲🏿。一部分裂殖子被巨噬細胞吞食🏋🏿♂️,另一部分裂殖子再次侵入紅細胞👨🦱,開始新一輪發育,如此循環往復。
不同蟲種發育成熟的時間不同:間日瘧和卵形瘧原蟲需要48小時🙅🏽♀️,三日瘧為72小時,惡性瘧為36-48小時,從而產生間日和三日發熱症狀。
出發前了解旅行目的地是否存在瘧疾感染風險
2015年🧖🏼♀️,全球共有91個國家和地區存在感染瘧疾的風險,主要是非洲📖💀、亞洲和美洲的一些國家。其中惡性瘧原蟲是非洲大陸最常見的瘧原蟲,它導致全球大多數瘧疾死亡病例;在撒哈拉以南非洲之外的大多數國家,主要是間日瘧。
防止蚊蟲叮咬
在黃昏到次日黎明這段時間內防止蚊蟲叮咬是預防瘧疾的第一道防線。主要的方法有:睡覺時使用長效殺蟲劑浸泡蚊帳🫢🔹,穿著長袖防護服👩🏽🏫,使用防蚊蟲叮咬藥物等。
服用預防藥物
根據前往地區的瘧疾風險程度決定是否需要在旅行前🌃、旅行中或旅行結束後服用預防藥物。
在惡性瘧和間日混合流行區👨🏼🌾🧝🏼,服用磷酸哌喹每月1次,每次600mg(哌喹基質),臨睡前頓服。連續服用不超過4個月,再次預防服藥應間隔2~3個月🐹👨🔧;單一間日瘧流行,服用磷酸氯喹每7~10天一次,每次300mg(氯喹基質),臨睡前頓服。
摘自上海疾控微信公眾號